氮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重要诱因,不仅刺激眼睛、伤害植物,还会降低大气能见度。而氮氧化物监测仪器就像 “隐形哨兵”,能实时捕捉其浓度变化,为环保监管和生产安全护航。

这类仪器的检测能力源于不同的技术原理,适配不同场景需求:
电化学原理:通过传感器与氮氧化物发生反应产生电流,以电流大小推算浓度,具有灵敏度高、稳定性较好的特点,是常见的检测方式之一。
红外线吸收原理:利用氮氧化物对特定波长红外线的吸收特性,通过测量吸收量确定浓度,适用于多种气体共存的环境。
化学发光法:让一氧化氮与臭氧反应生成激发态二氧化氮,其返回基态时释放的光量子强度可定量测量浓度,精度较为可靠。
为应对多样检测场景,仪器通常具备这些实用特性:
环境适配性:多数产品防爆等级达 ExdⅡCT6,能在 - 20℃~+50℃温度范围和 10%~95% RH 湿度环境下工作,部分可耐受 300℃以内的采样温度。
数据可靠性:配备自动零点跟踪、温度补偿功能,部分带有冷凝、除尘、干燥的预处理系统,减少环境干扰,精度多在 ±3% FS 以内,响应时间通常不超过 30 秒。
便捷化功能:支持全软件校准,部分搭载触摸屏操作,数据可存储 3 年以上,还能通过 4~20mA 信号或无线方式传输至平台。
仪器应用覆盖多个领域,成为环保监测的重要支撑:
固定污染源监测:在化工厂、锅炉房、钢铁厂等场所,实时监控废气排放,数据可直接对接环保部门平台,助力合规检查。比如供暖期锅炉房,能及时预警浓度波动,便于调整燃烧参数。
移动源监管:针对机动车、非道路移动机械等,可快速检测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浓度,提升执法监管效率。
特殊场景补充:实验室中可监测化学反应产生的氮氧化物,污水处理厂、垃圾处理厂等也能借助其把控气体排放风险。

从工业生产到环保执法,氮氧化物监测仪器通过精准检测为污染防控提供数据支撑,既是企业合规生产的 “助手”,也是守护大气环境的 “卫士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