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林生产里的温湿度波动、突发风雨,往往藏着减产隐患。小型气象站就像 “田间哨兵”,把复杂气象数据变成种管指南,适配从大棚到山林的多样场景。
它的核心能力是全要素精准捕捉。标配空气温湿度、风速风向、雨量、光照等监测模块,部分可扩展土壤温湿度、二氧化碳等参数,比如土壤传感器能分层监测 0-20cm 墒情,光照传感器精度达 ±5%。数据通过 4G 网络实时上传云端,搭配本地存储功能,阴雨天也不怕数据丢失,手机小程序就能随时查看。
部署灵活是其突出优势。无需复杂基建,3.5 米高的热镀锌支架可适配山地、丘陵等地形,立杆角度能随坡度调整,传感器高度还能根据作物类型适配 —— 监测小麦设 1.2 米,监测果树就调至 2.5 米。太阳能 + 锂电池的供电组合,阴雨天可连续运行 7 天以上,偏远地块也能稳定工作。
在生产中,它能解决不少实际问题。农业场景里,可根据数据判断灌溉时机,比如小麦拔节期土壤湿度低于 60% 时启动灌溉,能减少 40% 用水量;还能预判病虫害,像番茄坐果期温湿度超标时提前预警,降低发病风险。林业领域,部署在山脊的设备监测到空气湿度低于 30%、风速超 5 级,会及时推送火灾预警,辅助防灾减灾。
数据价值还能进一步挖掘。云平台会自动生成日、月数据曲线,计算均值与极值,支持 Excel 导出分析。山东寿光蔬菜基地部署后,通过数据联动大棚调控系统,年均病害减少 18%,产量提升 12%;山区果园借助它优化管理,苹果着色均匀度提高 15%。
从标准农田到特色林区,这种符合国标设计的小型设备,正用轻量化部署和精准数据,为农林生产的科学化添砖加瓦。
金叶新闻资讯